1月5日,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“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”在京召开。沟通会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表示,要理性看待阿斯巴甜,不必过于恐慌,消费者在正常饮用情况下,不会有健康风险,同时行业也要持续加强食品科学领域的科普宣传,提升全民科学素养。
茅台“老家”贵州对“酱香拿铁”关注度高
今年以来,国内多家金融机构开始自建催收团队,逐渐清理外包催收队伍,逐渐向合规法和细腻化的贷后管理方向转型。招联金融作为消费金融领域的“探路者”,招联消费金融(简称“招联金融”)自2015年成立后,不管是资产规模还是经营业绩,都处于银行系消费金融鳌头。
招联金融注册客户接近2亿,累计授信客户超过1亿户,如此庞大的客户群规模也意味着沉重的贷后管理压力,不过,相对于如果信贷机构自建催收团队的潮流,根据近期多个招聘平台显示的信息来看,招联金融催收人员的招聘主体并非公司本身,依然是第3方的外包公司,而且是在多个城市和地区合作了多家外包公司。
尽管凭借招商银行和中国联通两大股东的优势资源,招联金融在规模和业绩上都十分可观,但该公司除了因早期扩张凶猛导致坏账率上升,近两年不良率持续抬升,一些不合规的催收、营销手段及过高的利率也让其累积了众多用户投诉,风光之下隐忧渐显。
股东出人出钱又引流,自营运行稍显逊色
据招联金融年报,2023年,招联金融实现营业收入196.02亿元,同比增长12.01%;实现净利润36亿元,同比增长8.14%,这两项数据都位于消费金融行业第一。截至年末,招联金融的资产总额为1764.21亿元,年内增幅为7.35%,资产规模仅次于蚂蚁金融,居于行业第二。
招联金融的两大股东分别是招商银行和中国联通,二者各持50%的股份,在招联金融的发展过程中,这两大股东出力颇多。
今年4月,招联金融第四任董事长陈忠岳的任职资格获得监管批复,正式上任,陈忠岳除了是招联金融的董事长,还是中国联通的董事长、党组书记。尽管招联金融由中国联通与招商银行联合创立,但该公司的历任4名董事长都来自中国联通,第三任董事长刘烈宏此前也是中国联通董事长,目前已担任国家数据局局长。
联通出人,招商银行就出钱。据招商银行年报披露,2023年,招商银行经董事会审议通过的重大关联交易项目一共有3个,其中一个便是《关于与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关联交易项目的议案》,同意给予招联消费同业综合授信额度270亿元,授信期限2年。事实上,招商银行几乎每年都对招联金融大额授信,2017年-2019年,招商银行分别为招联金融提供了150亿元、230亿元、270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。截至2020年末,该行为招联金融拆放资金为145亿元。
除了提供资金和管理人才上的帮助,在业务扩张引流方面,这两家股东也是鼎力支持。在招商银行APP的“借钱”专区,招联金融旗下的互联网现金借贷产品“好期贷”位列其中,位置在招商银行的闪电贷和生意贷之后,与这两款产品错位营销。点开申请界面,显示“已有400万用户成功获额”。中国联通APP上,招联金融也依托联通业务场景开展消费分期贷款业务的投放,包括“沃信用分”,代缴话费,手机免息分期等,都给了招联金融足够显眼的展示位。
中诚信国际主体信用评级报告中指出,截至2023 年末,招联金融的自营获客及股东协同渠道贷款余额占比约为 76%,处于行业较高水平。这76%中,有多少是股东渠道带来的,又有多少是自营获客?中诚信国际并未详细披露。
不过,招联金融的自营获客渠道包括招联消费金融 APP、微信公众号、小程序、招联商城等自有入口,以及信息流广告、应用市场等付费模式,从运营频率来看,“招联金融”公众号更新频率较低,最新的一批更新是6月14日,再往前就是3月18日了,中间有近3个月的空档。另一个微信公众号“招联金融订阅号”更新频繁,但流量很低,基本上每篇图文阅读量都不过千。如此看来,招联金融在自营渠道的运营上,似乎并不是很卖力。
另外,招联金融在消费分期场景下的自营能力表现不够突出。前文说到联通为招联金融的分期贷款业务投放提供了多个消费场景,截至2023年6月末,招联金融依托中国联通开展的贷款余额为67.5亿元,而招联商城和“分期花”产品的贷款余额只有10.75亿元。
不良率节节攀升,用户投诉居高难下
早年的高速扩张,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招联金融的信贷风险增加埋下了伏笔。近几年,招联金融核销的不良贷款规模越来越大,但不良率却持续上升。
由于招联金融没有披露不良贷款余额、不良贷款率等数据,故将已减值贷款余额看作不良贷款余额。可得2020年-2023年各报告期末,招联金融的不良贷款余额一次为19.44亿元、27.92亿元、37.25亿元、44.65亿元,对应的不良率则依次为1.78%、1.83%、2.22%、2.46%,两项指标都出现不小幅度的连年增长。
然而,不良贷款的增长,相比招联金融的核销额增长,已经算是平稳了,招联金融在近两年出现了明显的核销力度加大。2020年-2023年,招联金融的核销不良额依次为75.41亿元、54亿元、103亿元、117亿元。如果加上核销额计算新生成不良的话,2022年和2023年的新生成不良余额分别高达112.85亿元、124.96亿元,新生成不良率高达7.04%、7,15%。所幸的是,招联金融的拨备覆盖率处于较高水平,尽管近三年逐年下滑,但截至2023年末也有366.65%,现阶段能够覆盖不良贷款。只是如果未来不良率持续保持增势,招联金融的风险覆盖或许会逐渐吃力。
资产质量面临下行趋势的同时,招联金融的用户口碑也在经受考验。在黑猫投诉平台的商家页面,一共有23250条对招联金融的用户投诉,近30天内就有280条,相当于平均一天有9条。而客户投诉的内容,大多数都是招联金融高利息、暴力催收、恐吓威胁、骚扰联系人、不协商还款、无通知冻结银行卡等等。
有客户表示自己在招联金融借款“二次分期后利息高达45%”,还有客户表示“招联金融不予协商,联合海南某律师事务所软暴力威胁催收”,种种投诉,都反映出招联金融在催收环节和利率设定方面存在一定不足。
要知道,2022年的“315”之前,招联金融还针对被曝利息高、罚息重、暴力催收的事情深夜回应,表示“我司禁止对用户以及第三人进行恶意骚扰,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合法合规的催收作业”,但这么多年来,关于招联金融暴力催收的投诉声此起彼伏,在网络上也有不少关于招联金融暴力催收的吐槽,一直没有停息过。
显然,问题的出现是招联金融催收管理方式有关。互联网公开信息来看,招联金融的催收业务仍是外包给第三方公司,长期来看并不利于品牌和风险管理。
作为行业佼佼者,招联金融追求高业绩的同时股票操盘杠杆配资,资产质量、合规催收等问题也如埋在其发展路上的“隐雷”,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整改,对招联金融的整体经营发展也可能造成阻碍。